第218章 河患和粮患_盛世华唐
笔趣阁 > 盛世华唐 > 第218章 河患和粮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18章 河患和粮患

  第218章河患和粮患

  二十一世纪化肥、叶面肥普遍使用,农作物的种植密度非常高,亩株普遍在四万五左右,有些甚至还要超过。

  没有化肥的古代可不敢种的这么密集,互相争肥都能让庄稼减产乃至绝收。

  八万多粒种子,请有经验的老农育种,种植三四亩地是没问题的。

  这么多地他自己肯定是种不过来的,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理,必须要请专业的老农种植才行。

  这个工作还是交给李世民吧,良种当前相信他会很感兴趣的。陈景恪就只留下了两个稻穗,剩下的准备都给他送过去。

  不过他并没有自己往宫里送,进宫容易往宫里带东西就比较麻烦了,带这么多稻谷更麻烦,最好是让宫里来人带走。

  所以他就在入宫陪小兕子玩的时候,给长孙无垢说了一声。

  对于他院子里那些水稻,李世民和长孙无垢都非常的清楚,也一直在关注。

  毕竟他在花池里种水稻怎么看都很怪异,关键是这水稻的稻穗生长的过分的大。

  然后两口子达成了共识,这必定是陈氏一族培育出来的良种。有了这个认识,他们又岂能不关注。

  甚至已经提前找好了擅长种植水稻的老农,就等着这一茬水稻成熟了。

  所以当陈景恪提起水稻成熟,让她派人去取的时候,她并没有觉得意外,反而问道:

  “你院里种植水稻的事情我早就有所耳闻,据说稻穗特别大不像是一般的水稻,不会是你们家族培育的良种吧?”

  陈景恪坦然道:“对,就是家族培育出来的良种,而且还是耐寒水稻,能在辽东苦寒之地种植。”

  长孙无垢惊讶的道:“哦?竟然能在辽东这等苦寒之地种植,景恪的族人还真是能人所不能呀。”

  陈景恪笑道:“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,愿意百年如一日去培养,总能诞生一些大才,总会有所收获的。”

  长孙无垢岂会不明白他的意思,无奈道: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,又有几人能如你的家族那般持之以恒呢。有陈氏一族是华夏之幸,有景恪你是大唐之幸啊。”

  陈景恪憨笑道:“有姨母您也是我的大幸。”

  小兕子跳过来,昂着小脑袋,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着他道:“我呢我呢。”

  陈景恪弯腰伸出双手,捧着她充满胶原蛋白的小脸轻轻揉了揉,道:“有小兕子真是我祖上八辈子积德才换来的大幸。”

  “哈哈……”小兕子笑的那叫一个开心。

  长孙无垢却叹息一声道:“只可惜辽东局势复杂,大部都控制在契丹、高句丽手中,如此良种也难有用武之地。”

  陈景恪忧心的道:“良种是会退化的,在温暖地区种植太久耐寒特性就会降低甚至丧失。”

  “耐寒水稻的稻种全天下就只剩下我手中的这些,如果这些稻种失去耐寒特性,再想重新获得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。”

  “我建议在营州都督府治下,选一块隐秘之地进行小范围种植,保证稻种不会丢失耐寒性。”

  他对生物学懂的不多,并不知道耐寒稻会不会退化。但正因为不知道才会这么说,万一真退化了那就欲哭无泪了。

  长孙无垢就更不懂这些了,所以并没有怀疑他的话,为难的道:“可万一这些稻种被高句丽获取,岂不是资助敌人吗。”

  陈景恪说道:“姨母怎么把火炮和炮舰给忘了,有此神器在就算良种被高句丽获取又能如何?他高建武还能以血肉之躯抵抗火炮不成?”

  “况且我们也只是小范围种植,只要把守好秘密,高句丽人没那么容易摸得到良种。”

  “这么做还能在辽东积累种植水稻的经验,等朝廷决心平灭高句丽,可以提前一年大规模种植。”

  “来年出兵即可就地解决部分军粮问题,缓解后勤压力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”

  长孙无垢有些意动,道:“此事你我说了都不算,待我禀明圣人,看他做何决定吧。”

  陈景恪道:“也只能如此了。”

  他又陪小兕子玩了半天,才告退离宫,长孙无垢派孙福财带着几个人过来取走了良种。

  就是易奴和玉珠两人有些不舍,毕竟这是她们两个的劳动成果,自己都没尝一口就被拉走了。

 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到了往日,给徐山鹰几人上课,写秦亡总结。

  期间程怀亮三人来了一次,主要是和他说外贸的事情:

  “……西域局势复杂且有西突厥在太过危险,北方草原薛延陀心思难测,我们以为还是辽东诸国更合适。”

  “高建武怯懦畏惧大唐不敢生事,奚人、契丹、新罗、百济更不敢与大唐为敌。且这几个国家都较为富有,能买得起玻璃,真人以为如何?”

 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问道:“世伯们如何说?”

  程怀亮说道:“这也是长辈们的意思。”

  陈景恪颔首道:“正常来说这个想法确实没错,但我觉得有个地方比辽东诸国更合适。”

  程怀亮眼睛一亮,连忙问道:“哪里?”

  陈景恪道:“先回答我一个问题,你们能弄到可以在海上航行的大船吗?越大越好,数量越多越好。”

  程怀亮为难的道:“不瞒真人,我们家在造船上并无产业,也无什么人脉。”

  秦怀道和尉迟循毓也都是同样的情况。

  陈景恪无奈的道:“那就没办法了,我说的地方需要大型海船才行,没船你们还是往辽东那边卖吧。”

  “这……”程怀亮追问道:“你说的地方真的能赚到大钱吗?”

  陈景恪回道:“那里没钱,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食。”

  “嘶……”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,粮食啊,比钱都值钱的东西。

  秦怀道兴奋的道:“天下真的有这种地方?”

  陈景恪肯定的道:“有,那里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庄稼,水稻一年三熟。”

  “土地肥沃到随便撒一把种子就不用管了,过几个月可以直接过来收割庄稼。”

  尉迟循毓激动的道:“这种宝地合该归我大唐所有,快告诉我它在哪里。”

  陈景恪摇头道:“如果你们有船,告诉你们也无妨,没有船告诉你们只会产生不必要的风险。”

  “你们可以回去告诉几位长辈,未来海洋会是大唐的重点发展方向。如果相信我,现在就可以往这方面投入一定的资源了。”

  三人怀着兴奋不甘的心情离开了,至于三家会怎么做,陈景恪也不知道。

  反正该给的提点他已经给了,怎么做就是他们的事情了。

  就在他以为接下来会太平无事的时候,又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
  首先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抽了,突然放出风声要世封刺史。

  好家伙,这是要开历史的倒车啊,群臣顿时就爆炸了,一个比一个反对的激烈。

  就连有资格被世封的人也一样反对,群臣反对的奏折就和雪花一样飘向宫中。

  陈景恪也目瞪口呆,前世李世民确实这么干过,被群臣给阻止了。

  这辈子历史已经改变,他以为不会再有这种事情了,没想到还是发生了,只是时间推迟了一段时间。

  然后他就该干啥干啥了,连象征性的劝谏都没做——有长孙无垢在李世民翻不了天。

  果不其然,没两天他就不提这事儿了。

  上一世他还和群臣拉扯了许久才打消这个念头,这一世几乎就相当于直接举手投降了。

  不过这件事情却给了陈景恪一个启发,把这个灵感完善了一番之后,他就拿着写好的秦亡论进了皇宫。

  没有去甘露殿,而是去了立政殿,让长孙无垢请李世民过来。

  这件事情太大了,最好是和帝后一起说,大家商量着来。

  只是今天李世民来的有点晚,一直到三点多才出现,且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。

  长孙无垢和陈景恪马上就知道发生大事了,都担忧不已。

  李世民也没有隐瞒,主动说道:“十四日黄河决堤了,陕州河北县被淹,河阳三城的中谭城被冲毁。”

  “啊?”长孙无垢惊呼一声,连忙道:“死伤如何?赶紧抽调粮食赈灾呀。还有防疫,大灾之后必有大疫,一定要做好防疫。”

  李世民颔首道:“我已经下令赈灾,并令周边州县接纳安置流民,又从义仓里调拨了粮草,防疫之事也做了安排。”

  “二郎英明。”长孙无垢叹道:“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啊。”

  七月谷水外溢淹洛阳,水深达四尺。洛水外溢,淹没六百余户。

  但比起谷水和洛水,黄河决堤才是最吓人的,翻翻史书就知道它发起怒来是什么后果。

 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对黄河的认识,还要超过李世民和长孙无垢,甚至超过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。

  仔细回想了前世看过的关于黄河的记录,他说道:

  “史书关于黄河水患的记载多不胜数,改道都有数十次之多,因此而死者更是不知凡几。”

  “东汉初王景奉命修河,至今五百余年黄河都未发生过大的灾祸,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。”

  “然经过五百多年淤积黄河水位上升,部分河道损坏严重。恐怕以后水患会一年比一年多,最可虑者还是改道。”

  “为了杜绝更大的灾难,防患于未然,我建议陛下应该效仿先贤,重修黄河。”

  李世民脸色阴晴不定,最终化为无奈道:“我何尝不想,只是修河事大,需要动用的民夫数以十万计,一个不好恐会酿成大祸。”

  “且朝廷连年征战,府库中粮草储备不足,已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行动。别说修河,接下来数年朝廷连大规模用兵都难。”

  陈景恪也没想到,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大唐家底竟如此薄弱,不过想想也正常。

  从立国开始就一直征战不断,直到贞观九年打败吐谷浑才算缓口气儿,府库里能有多少粮食?

  原本的历史上大唐足足修养了五年,直到贞观十四年消灭高昌,才重新恢复了大规模军事行动。

  然后李世民就一口气打败西突厥重新入主西域,消灭薛延陀兵锋直抵北海。

  又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,此战虽未竟全功但也把它打残,为李治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。

  但这会儿还是贞观十一年,国家还在休养生息之中。

  抽调民夫修黄河,不光要消耗府库里本就不多的储备粮食,还会因为大量劳动力被征用,耽误粮食的生产。

  里外里这么一弄,国家还真负担不起。

  不过……陈景恪心中想道,粮食啊,好像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acra.org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aacr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