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7章 335【扬州不再有十日】_朕(王梓钧)
笔趣阁 > 朕(王梓钧) > 第337章 335【扬州不再有十日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37章 335【扬州不再有十日】

  第337章335【扬州不再有十日】

  明代的南京城非常大,外城墙把整个紫金山都框进去。观音门、麒麟门、上坊门……这些都是外城的城门,在后世只留下一个地名。

  如果以外城墙而论,南京城内有大片农田和山地。

  那么,该不该保留这些城内耕地,该不该把耕地分给附近的农民。或者说,这些被外城囊括进来的百姓,究竟算城市居民还是农民?

  在各地抗洪救灾期间,南京的上元知县和江宁知县,带着诸多疑惑前来找到赵瀚。

  赵瀚召集都督府官员反复商讨,决定先按农民来算,该分田的依旧分田——事实上已经分出去了。

  等到城市人口继续扩增,必然要逐渐侵占土地。到时候,再把土地上的人口,迁徙到北方去分田便是,愿意留下来的直接转为市民。

  “城内还有一些游民,缺乏稳定的营生,”赵瀚吩咐说,“贴告示招募一千人做工,愿者自来,付给工钱,先把南京皇城的废墟清理出来。等洪水退去,再招募工匠和杂工,慢慢修复南京皇城。”

  两位知县,自领命离开。

  庞春来问道:“都督打算定都南京?”

  “确有此意,让北京先缓缓吧。”赵瀚叹息道。

  北京人口,也是有上百万。

  在明代中期,周边植被早就被砍光了。弘治、正德朝之时,居民的生活用柴,全都得依靠西山煤炭,皇帝整天被挖祖坟(皇陵龙脉),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。

  那边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,每年要刮好几次沙尘暴。

  漕运更不用说了,浪费人力物力。

  别扯什么漕粮走海路,朱元璋最初也用海船运兵粮,朱棣也用海船从朝鲜运马。遭遇几次海难,整个船队倾覆,之后再也不提这种事情。

  赵瀚自己或许能坚持海运,但谁知子孙后代是什么玩意儿?被利益相关的大臣一忽悠,估计又要走大运河。

  朱棣定都北京,是为了对付蒙古。

  随着枪炮不断发展,今后可能还会建铁路,蒙古草原已经不构成太大威胁。那还去北京吃沙尘暴干嘛?

  留两百年时间,给北京周边恢复生态,让那里的百姓日子过好些。

 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,北京经过战乱饥荒之后,人口恐怕剩不下多少。赵瀚如果定都北京,又得跟朱棣一样,强行迁徙富户和百姓充实北京城。

  瞎折腾!

  “定都南京也好,”李邦华仔细思索后说,“不过得远征草原,在河套牢牢扎根。”

  除了河套,还有松辽盆地,这两块区域都可以种田,在明代就已经属于半耕半牧状态。只要掌控这两个地方,草原和东北都不在话下,只不过在铁路出现以前,粮食运进去成本较高,至少得苦心经营三十年才能安稳。

  赵瀚反复看着地图:“洪水拦着不让过江,咱们出兵江淮,至少得六月份。到那个时候,张献忠可能已经打下郧阳。我军北上江淮,李自成北上山西,张献忠没有别的选择,估计要去西进四川。据闻,四川遍地起义,张献忠多半很好打进去。”

  “八贼还算不错,这一年来,一直在湖北推行善政,让他拿下四川也不是件坏事。”李邦华说道。

  张献忠不再跑去染指桐城,首席军师就不会是汪兆龄,也就没人忽悠张献忠在四川滥杀了。

  如今,张献忠自封“定国大将军”,其军师排名依次为:廖志芳、徐以显、潘独鳌。

  特别是廖志芳和徐以显,一个随身携带《大同集》,一个常年自诩诸葛亮,他们都在劝谏张献忠施行善政。

  于是张献忠开始搞朱元璋那套,将大量没有战斗力的士兵,全部扔去搞“军屯”。又到处招揽流民,在各地进行“民屯”。同时开始训练士卒,约束部队军纪,虽然军纪还是很烂,但已经比大明官兵好得多。

  这些政策,在混乱的北方,已经算是善政。

  军屯和民屯的百姓,虽然地位近似于农奴,但他们依旧把张献忠奉为活菩萨。

  真的,少杀几个人,让百姓能安稳种地,在北方就已称得上善政!

  相比起来,李自成就差得多。

  这不是李自成的个人原因,而是河南连年大旱,就算搞屯田也种不出什么粮食。李自成还跑去打山西,山西的旱灾更严重。他无法做到自给自足,只能一路抢粮抢钱,然后带兵直取北京!

  六月初,南方洪水退却,数百万人受灾。

  赵瀚暂停北伐计划,决定秋收之后再说,拿出粮食去各地赈灾,并且督促地方官进行灾后重建。

  也并非完全不打,费如鹤带着东院军,从镇江横渡长江前往扬州。

  扬州知府叫韩文镜,陕西人。

  由于南方陷落,崇祯大量任用北方进士,西南进士也纷纷冒头。

  看着赵瀚的水师驶来,韩文镜大惊失色,连忙下令死守城池,又吩咐同知、通判、知县准备守城之物。

  “快点开门!”

  费如鹤站在船头,派一个大嗓门前去叫城。

  “杀!”

  城内喊杀声一片,守军已然自己打起来。

  扬州三大商帮,赣商和徽商都暗中通贼,只有西商坚决站在大明那边。

  这种情况,韩文镜是知道的。

  因此,他逼迫赣商、徽商出银子,甚至进行敲诈勒索,弄到银子之后募兵训练。他任命的军官,全都是大地主和世袭武将,这些人不可能投靠赵瀚。

  似乎万无一失,但他不知宣传的威力。

  那些武将怎会认真训练军队?

  编练出的士卒,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散状态。甚至领不齐军饷,还得自己找工作,靠做兼职赚取生活费。

  大同士子趁机接近这些士兵,说只要赵天王来了,就能回乡下分田种地,而且没有徭役,没有苛捐杂税。说完这些,又给他们讲《大同行记》里的故事。

  半年下来,扬州守军日夜企盼,盼着赵天王早点过来分田。

  韩文镜茫然看着眼前的一切,只见大量底层军官,带着士卒围杀高级武将。而且,越来越多底层军官动手,渐渐朝着自己这边杀来。

  大明底层武官,也属于被盘剥的对象!

  “汝等竟敢勾结贼寇!”

  韩文镜又惊又怒,拔剑大呼:“将士们,随我杀贼报国!”

  无人理会。

  城楼上的那些文官,见此情形立即开溜。

  江都知县王昌胤,在逃下城墙的途中,被一群官兵堵住。这货灵机一动,猛地振臂高呼:“天下大同,赵天王万岁!”

  “天下大同,赵天王万岁!”

  堵截他的官兵,立即跟着大喊,然后簇拥着王昌胤去夺门献城。

  王昌胤有苦难言,他是山东人,真不想从贼。可事到临头,还是活命要紧,他一边带兵去城门,一边不断嘶声呼喊:“天下大同,赵天王万岁!”

  扬州府通判何采,本来已经逃到街道上。见此情形,立即对身边的官吏说:“王知县已经从贼……啊呸,已经投靠赵天王,咱们也一起投过去吧。不然这兵荒马乱的,怕是要死于非命。”

  “同去同去!”

  “王县尊稍等,我们也来了!”

  “天下大同,赵天王万岁!”

  一堆扬州官吏,就这样往城门疾奔,而王昌胤则成了投诚的带头人。

  “将士们,杀贼报国!”

  知府韩文镜依旧还在抵抗,此君挥舞铁剑,接连斩杀数人。

  一杆长矛刺来,捅进韩文镜的腹部。

  又是一杆长矛,刺入韩文镜的胸膛。

  “杀……杀贼……”

  韩文镜的手臂垂下,铁剑哐当落地,朝着北方凄然惨笑。

  而就在同一天,他的兄弟韩文铨,献城投靠了李自成。

  王昌胤却没那么多心理负担,这货历史上也是麻溜降清的,最后卷入满清政治斗争而问斩。他高呼着大同口号,带领守军直冲城门,接近城门又往后缩,不愿自己身上沾血。

  俄而,城门大开。

  费如鹤带着大同士卒进城,王昌胤匍匐下跪:“大明罪臣王昌胤,率领全城军民,跪迎将军大人!”

  又有一群士子过来,由于韩文镜下令逮捕,这些大同士子都不敢背剑。

  “将军请进城安抚,各处我们已联系妥当。”士子领袖上前拱手。

  费如鹤拱手回礼:“有劳各位。”

  至于跪在地上的王昌胤,费如鹤都懒得看一眼。

  徐颖早就联络好了,大军一至,扬州必然拿下。就王昌胤那匍匐跪地的窝囊样,哪像徐颖发展出的内应?肯定是半路跑出来邀功的!

  经历一场兵祸,扬州城内竟然没有大乱。

  赣商和徽商主动维持秩序,他们的共同敌人是西商(山西、陕西)。只要赵瀚拿下扬州,他们就算不依靠政治力量,也能把西商从扬州赶出去!

  如果赵瀚此刻亲临扬州城,必然会心生感慨。

  多么富庶美丽的城市,历史上被杀了八十万人,整整持续十天的屠杀,整个扬州城几乎被杀空了。

  这一个时空,肯定不会再出现“扬州十日”。

  轻取扬州的消息,没在赵瀚心中引起波澜,毕竟早就谋划数年,如今瓜熟蒂落而已。

  北方传来的另一个军情,让赵瀚为之叹息。

  吴三桂降了,满清占领松山堡,彻底把锦州变成一座孤城。

  锦州外城已失,卫星城也已投降,祖大寿依旧在锦州内城坚守。

  祖大寿有些害怕,他曾经诈降过一次。他杀了主张坚守的将领,带着儿子投降,又把儿子留下当人质,声称自己要去诈城。然后一去不复返,儿子都不要了,把黄台吉涮得够呛。

  诈降一次之人,哪敢再轻易投降?

  (今天就两更。)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acra.org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aacr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